南京綠化勿“貴族”化 
南京市近年來在綠化上因引進樹種不當、土壤堿化造成外來樹種水土不服。如本應四季常綠的香樟樹移栽到南京后只剩下一個樹干,連枝條都非常小,十分難看;棕櫚之類的樹種引進后,一年之中有5個月裹著冬衣。
綠化向來是古城南京的一個亮點,其綠化經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曾向全國推廣,引來眾多取經者。然而,近年來有關南京綠化的負面新聞卻不時見諸報端,較突出的是去年夏天南京火車站廣場反季節移植櫸樹,近百棵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在熱浪中枯死,直接損失數十萬元。
城市綠化中這種“貴族”化偏差并非南京獨有。有的地方曾花30萬元移栽一株萬年青、50萬元移栽一株小葉榕樹、60萬元移栽一株古銀杏。這些成年大樹由于可塑性下降,適應能力低,移栽后還要“吊水、打針”,有的樹木移栽二三年了還處于“假活”狀態,有的接近枯死,有的徹底枯死!斑m地適種”是綠化工作的一個常識。這不僅是出于樹木存活率的考慮,還涉及生態安全的問題。一個地方如果大面積的綠地被個別樹種壟斷,難免造成生態系統不穩定和病蟲害泛濫。上海就曾在大量栽種香樟幾年后發現了日趨嚴重的病蟲害。引進的貴重樹木往往都是一些大樹,這些樹被移栽后,原有群落的生態將受到破壞,從全局范圍來講,這種結果與改善生態環境的目標背道而馳。有些地方在綠化時片面看重名貴花木的做法,固然與缺乏綠化常識有關,更與有關領導習慣于長官意志的官僚主義作風有關。其實,拋開樹木生長的常識不論,即使為了城市面貌,也不能一味地盲目引進外來樹種,忽視本地的鄉土樹種。近年來,一些城市在建筑風格上盲目模仿,失去特色,如果再在綠化上重蹈覆轍,必然會進一步加劇城市的千篇一律,而一個失去鮮活個性和記憶的城市,無疑是一個丟了“魂”的城市。
一年一度的植樹季節又到了,但愿那些熱衷于名貴花木的地方能從南京等地綠化問題中吸取經驗教訓,避免城市綠化誤入“貴族”化歧途。 |